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 > 父母要做孩子的太阳,而不是放大镜

父母要做孩子的太阳,而不是放大镜

2024-11-08 23:08:18 [百科] 来源:風見君杰网
原标题 :父母要做孩子的父母太阳,而不是做孩放大镜 看点 当大树上出现了几片枯叶 ,很可能不是太大镜这几片叶子的问题,而是不放别处生了虫;当眼光像放大镜仅仅聚焦一个点,往往会让别的父母地方成为盲区 。孩子的做孩教育问题,不是太大镜一个个具体的问题、具象的不放表现 ,而是父母一个微环境 、大环境相互作用的做孩系统,用高纬的太大镜思维去看、去思考  ,不放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或自然消除。父母而这其中的做孩一个关键是亲子关系 ,当外界的太大镜压力越压越紧,父母就需要给这颗小芽撑出一个空间 ,让小芽能生长出来。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童行书院(ID:tongxingplan) ,童行书院是为3-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,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。 撑起空间,让小芽长出来 景芳: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 “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为孩子撑出一片天”,您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感触  ,那么您是遇到过什么样的案例,让您有这样的感受 ? 陈忻 : 我有一个感觉,就是一 方面老师对学生有要求 ,一方面是家长对学生有要求,两边一起挤压 ,学生在挤压中丧失了成长的空间 ,这个比较可怕  。我们能不能尽量把孩子这棵小苗的成长的空间腾出来?不要让他长不出来。 看到的例子很多 ,我来举一个 ,例如有些父母在孩子的社交上逼迫太紧 。孩子两三岁不愿意主动跟别人玩,这很正常 ,但是有的家长就很焦虑。 家长说 ,我是照着一日三餐的架势把孩子往楼下带,让孩子跟别人玩,认为这是鼓励 。事实是 ,你越推,他就越退缩 。你越焦虑 ,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,孩子也会感到压力 ,效果就更不好。 首先,社交需要孩子慢慢发展出自我概念 ,即我是谁 、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、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;第二,需要发展出能力感 ,即我能干什么、我不能干什么 ,他才能说得出“我可以一起玩吗”;第三 ,他还要发展对人际关系的认知,同理心、读懂别人的情绪要慢慢发展 。所以一般到四五岁才会出现情景游戏 。 家长如果很焦虑 ,就没有办法退后一步 ,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成长。 景芳: 家长的焦虑经常来自于怀疑自己的孩子不正常,产生一堆要改变他的想法 ,而事实是大部分孩子就是正常的。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,家长怎么去分辨,自己给孩子的引导是适度的、还是给孩子压力的呢? 陈忻: 依然以社交为例。孩子一出生,其实家长就开始在培养社交能力了,他的社交就是和主要照料人的关系,通过日常互动体会到了最初的人际关系。 如果主要照料人要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锐,对孩子比较温和 ,这样的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就有安全基地,往往会在他进入新环境时更有勇气探索。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 ,家长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 ,这个孩子就会是正常的 。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正常的 。 做孩子的缓冲带、太阳 景芳 : 我最近看到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白皮书》,发现18岁以下的孩子占30%  ,50%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生 ,究其原因 ,77%和69%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容易出现抑郁 ,63%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和控制,缺乏关爱和冲突 ,学业压力是53%  ,只占到第三位 。这是中国的统计数据。 陈忻: 在美国,精神疾病的始发年龄也越来越小了 ,从数年前的29岁,变成了前些年的14.5岁,提前到青春期了。这也是我们家庭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的原因,“家是孩子的安全港湾”  ,孩子像一条小船,出去遇到风暴了,还可以回来整修 、加油,受到情感上的安抚。 如果家里没有这个环境,那孩子就很难再去恢复。我们作为父母,能不能把来自老师的压力挡一挡,做孩子的“缓冲带” ? 很多家长会说,“孩子怎么受不了挫折 ?外面的压力大 ,我们就要创造更多的压力,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。”不是的,其实是反过来的,我们父母反而要创造缓冲的、修复的、支持的环境  。孩子为什么在受挫的时候容易垮呢 ?不是挨骂挨打少了,是因为得到的支持太少了 ,是给的脚手架式的帮助太少了。 我还想说说“自我效能”。为什么我不赞成父母一到孩子做作业就把他搞得心情不好,就抗拒这个事情?因为他在这个事情上的情感体验不好。 自我效能感 ,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,他认为自己能把任务完成地比较好了 。往往一个人愿意做自我效能高的任务,而不是低的任务 。 比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数学不错 ,那么遇到问题就会愿意挑战  。比如说孩子觉得自己作文就是写不好  ,他就不愿意写。如果每次做作业他就觉得自己写字写不好,他就不愿意做了。我们要保护孩子做作业的情感体验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现在保护好了,在后面遇到挑战  ,他才愿意接受挑战 。 有的父母眼睛完全盯在孩子的成绩上,这是不行的 。就像一棵树 ,你不能只修剪一根枝桠。想象现在有一个镜头,聚焦到几片枯叶上 ,那么是只剪掉枯叶就好了吗?镜头再拉远一点,你会发现 ,枯叶是因为在其他地方有虫子。如果只是剪掉那几个枯叶,不除虫,其他地方也会长枯叶。要把镜头拉远 ,找原因,而不是整天拿着放大镜找毛病,要学习把镜头拉远 。 具体到学习上的问题 ,首先有个统计是,大部分孩子在正常智商范围内。如果成绩不好,看是不是因为压力 、情绪太大了,造成了成绩不好 ?还是说某一科目基础不好 ?还是其他原因? 如果盯着一个个的问题,比如成绩 、早恋,永远都是救火员 ,这是和孩子同一个纬度,甚至低一个纬度  ,这样没法管理孩子;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 ,就像太阳照耀的范围那样大,从价值观上影响孩子 ,会更好。一个心理健康的 ,在家里、学校里得到足够尊重的孩子 ,不会去做你所能想象到的那些不好的事情。加上亲子关系好  ,他不会偷偷去干什么事情 。 景芳: 家长焦虑的事情有很多共性 ,比如一年级家长常会焦虑孩子的写字问题。其实孩子在学校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问题——那就是自己的能力和学校的要求暂时有差距。这时如果父母不是一个托底的状态,而是指责,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差距,同时也不知道怎么缩小差距 ,会觉得全世界都不支持他,就觉得自己不行 。 孩子在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 ,我们托他一下 ,让他永远觉得学校的要求我一步就上去了  ,信心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,他会使劲挑战学校的要求,越来越独立 。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父母手里 景芳 : 如果父母已经通过很多压力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,或者是孩子已经有些心理崩溃的现象 ,怎么修复呢 ? 陈忻 : 需要父母主动迈出这一步 。我也能收到青少年父母的问题,这些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?其实这些问题就像雪球,一开始很小 ,慢慢已经滚到了特别大了,滚到能把家长撞倒了,大到无法忽视了 。需要父母这一边出发,需要父母做出改变 。 青少年的问题很复杂 ,一个问题后面层层叠叠 ,不知道叠了多少之前的问题,每个问题都能切出好几条线,每条线都要倒回去 ,从新来做 。我的课程里也有初高中的父母,听了课之后  ,妈妈愿意改变了,真心愿意去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关系,接纳孩子的行为 ,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 ,真心放下对成绩的要求 ,告诉孩子你努力了就可以了  。我们是成人 ,肯定要比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,才能改变孩子 。 青春期很多问题确实是以前问题的积累 ,青春期也有青春期的特点,必须要根据青春期的特点做出一些调整 ,比如青春期孩子说翻脸就翻脸,比如会误读别人的话  ,误读别人的表情,家长要知道这是青春期的特点。 青春期的孩子很复杂,不是听几节课或者有几个具体的办法就行的  ,要一天天地去做,去赢得孩子的信任。再不行可以考虑心理咨询,让你和孩子用客观的眼光去看这段关系 ,建议做家庭咨询 ,不是单独做青少年咨询 。 说到做作业,要给孩子空间  ,不是说家长不管了就行了,发现过了两三个月作业不怎么样,就又打一顿。还是要管 ,也就是很具体的帮助 ,有很多可以想的小办法 ,比如收拾书包这件事,就贴一个小单子在书桌前,睡前按照清单收拾好 ,作业列出一个小单子,做完一项勾掉一项 。 父母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重要 。孩子是生活在一个系统里 ,对他直接其作用的是微观环境 ,就是自己身边接触的人,大环境就是媒体、手机app、周围人的价值观等。各个环境都对他起到一个力,究竟哪个力对他起到的作用大 ,就往哪个方向发展  。父母和老师要保持沟通,合作起来,给孩子一个合力 ,把他推到好的方向。 景芳 : 当你意识到孩子出了一些问题 ,你要知道孩子心里都有他的需求 ,你有没有看到他的需求。当找不到这个需求的时候  ,就找不到解决方案 ,只有当你理解到他的问题点,才会迎刃而解 。父母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只看表象 ,如果就着表象 、毛病去想办法解决、消除 ,你会发现对抗很久也消除不了 ,还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越来越糟糕的状态,这种情况下问题是表象,实质是内耗的困难。 正如陈忻老师反复讲的 , 亲子关系是关键,父母和孩子要先调整关系 ,父母不要把孩子逼迫地太紧  。当外界给孩子压力,你其实帮孩子撑出一个空间 ,如果孩子能像一个小芽能自己长出来,他就能处理很多问题,我们父母也要知道孩子内心有感受、有需求 ,有被理解的需要 。 相信我们的孩子 相信成长的力量 相信自己为人父母的本能 在简耕父母社区 以爱为驱动 让孩子深深扎根 长出自己的枝繁叶茂 点击了解更多 【童行书院(ID :tongxingplan)】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,涵盖科学、人文 、艺术、思维4大学习领域,为3-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,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,让儿童思维宽广 ,思考深入(think big, think deep)。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▼ ▼ 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:

(责任编辑:娱乐)

推荐文章